- 教师姓名:常瑞华
- 所属院系:马克思主义学院
- 个人简介: 毕业于潍坊医学院,硕士研究生,应用心理学专业。
《心理健康教育》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心理素质、提升个人适应能力和促进全面发展的关键课程,特别为大学一年级新生设计。本课程以“育心育德,自助助人”为核心理念,强调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。通过36学时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(线上10学时,线下26学时),学生将获得对自我、他人和社会更深层次的理解,并学会如何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。 一、育心: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“育心”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。在现代社会中,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、职业规划、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,容易出现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。因此,本课程通过系统地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、常见心理障碍及其预防措施,使学生能够识别自身及周围人的心理状态,及时寻求帮助或提供支持。此外,还教授情绪管理、压力调节、时间管理等实用技能,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,增强心理韧性。 二、育德: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 “育德”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,注重品德修养和个人价值观的培养。课程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,明确人生目标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世界观和价值观。通过讨论、案例分析、角色扮演等形式,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伦理问题,提高社会责任感,培养同情心和同理心,尊重多元文化,理解并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。这种德育的融入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,也为他们未来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三、自助:提升自我效能感与独立性 基于“自助”的原则,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,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遇到的问题。为此,课程设置了多个实践环节,如个人成长计划制定、心理测试与评估、心理咨询体验等,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,在学习中成长。同时,也传授了诸如批判性思维、问题解决策略等重要能力,使学生能够在面对困难时做出明智的选择,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,逐步实现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。 四、助人: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社会贡献意识 最后,“助人”体现了课程对于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的重视。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,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。课程通过小组项目、志愿服务、心理健康宣传等活动,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,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。更重要的是,它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贡献意识,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人提供帮助,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包容、和谐的社会环境。 综上所述,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一系列知识的传授,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人格的塑造过程。它以“育心育德,自助助人”为指导思想,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,旨在培养出既具有坚强意志又充满爱心的新时代青年。希望每位参与者都能在这段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,勇敢地迈向未来的每一个挑战。